从《伤寒论》桂枝汤的理法感悟食疗与养生

文章来源:维C学医/kilon

自从上次用桂枝汤,帮母亲的同事治好了感冒,被父亲知道后,批评我“非法行医”,并让我以后尽量用食疗的方法,代替医疗去帮助别人。尽管我知道食疗见效慢,但这也是眼前没有办法的事情。也就是从那次起,我开始思考如何用食疗来取代医疗,当然,首先考虑的也就是桂枝汤了。要组建食疗方来取代桂枝汤,必须得对桂枝汤的“理法方药”有深刻的理解。那些出神入化的大医家,正是对医药理解的很透彻,所以才能做到随手拿几味药材或食物就可把病治好。

《伤寒论》中桂枝汤方剂及用法是这样的:桂枝 三两(去皮),芍药 三两,甘草 二两(炙),生姜 三两(切),大枣 十二枚(擘)。 上五味,㕮咀三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渣,适寒温,服一升。服已,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。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漐漐,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后服,不必尽剂;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;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,令三服尽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,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;若汗不出者,乃服至二三剂。禁生冷、黏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

桂枝汤治疗的不是简单对应某一个病名,而是对应脉浮、头痛、发烧、怕冷、怕风,有汗这一系列关联证状,所以当出现这些关联证状时,我们也称之为桂枝汤证。综合郭生白老师、刘希彦老师等对桂枝汤的解读,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:桂枝汤证表示人体已经用出汗的方式排病了,但是病没好,就像人体打了一场自卫反击战,由于兵力及装备不如敌方,仗没打赢,反而还损失了一些兵力(津液虚了,脾胃也弱了),想再战就必须增加援军(补中建中,生脾胃之津液)。脾胃是后天之本,是人在出生以后获取能量津液的主要基地。伤寒论中的人参、生姜、炙甘草、大枣这四味药材,是脾胃(中土)快速补充援兵及武器装备的原材料,号称建中四味。在桂枝汤组方中,利用生姜、炙甘草、大枣三味来建中,保障援兵的补给,利用桂枝性温气香的药性,把援兵及时送上战争的前线(表层肌内),再利用白芍微苦略酸的药性,收集打散的兵力,聚集后备力量。用中医的一些专业名词来表达,桂枝就是“阳化气”,白芍就是“阴成形”,调和阴阳,一阴一阳谓之道;生姜、炙甘草、大枣三味建中守中。调和阴阳与建中守中,这两点也是张仲景临床治疗的核心法门。

掌握了医圣的核心法门,理解了桂枝汤的理法,再依此组建替代方,就好像依葫芦画瓢,照猫画虎,总会有几分相似。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中医师,对于相同证状的病,用不同的处方也能治好病的原因所在。比如上面桂枝汤证的感冒,有时我们吃一碗酸辣面,也能治好。原因是这碗酸辣面,它符合桂枝汤的理法,米面相当于生姜、炙甘草、大枣的建中守中,辣味类似桂枝的阳化气,把援兵送到前线,酸味类似芍药的阴成形,回收散兵,重聚能量。

当然,有时如果病情较为严重,这碗面只能起到改善证状的作用,原因是前线需要一个团的援军才能打赢战争,而我们这碗面只能抵一个连的兵力,自然就只能改善战况,不能战胜。伤寒论中对于援兵多少的考虑,即对用药剂量的考虑也是非常到位的。比如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判断,估计是需要一个团的援兵,为保险起见,剂量上常常准备两三个团的援兵。但是,这些援兵是分批增援,即阶梯式的分批服药,直到战胜为止。这在桂枝汤的服用方法中有详细介绍(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后服,不必尽剂;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;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,令三服尽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,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;若汗不出者,乃服至二三剂),大概意思是,其对战胜的标准是微微出汗,不能大出汗,如果第一次服用就好病了,就不用再派援兵了,就可停止后面的服药,没有必要把全剂药喝完等等。

在这几年学医用药的过程中,我还发现中医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,就是在辨证的过程中,要求特别的严谨与精准,比如桂枝汤证的那些必要条件缺一不可,因为如果缺了某个必要条件,可能就变成麻黄汤证或别的证状了,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专门来探讨这个问题。而在确定是桂枝汤证以后,在组方用药的过程中,要求就没有那么呆板了,只要是符合桂枝汤的理法,便都会对证状有所帮助,当然剂量上还是尽量学习伤寒论的方式,宁多勿少,不要打折扣,不然就会出现援兵不足的尴尬局面。

另外,桂枝汤的服用方法中,还提到喝一碗热稀粥的事。对此,我也很好奇地请教过老师,老师说这个很有必要。原因是喝桂枝汤后,往往会出一点汗,这碗粥,由于是热的,这里要求趁热喝,就能帮助出汗,称为“以助药力”。同时,人体在出完汗后,身体会散失一部分能量,尤其是在能量本来就不充足的情况下,这碗粥又正好能够及时进行补充,使人体能量保持平衡,维护身体健康。对此,父亲也有所体会,说他小时候在农村,特别是在割种水稻的农忙双抢季节,由于天热,加上劳动强度又比较大,出汗就特别多。家里的老人们一般在上午及下午,分别会煮一锅稀粥送到田间,供劳动者休息的时候喝。现在看来,这个喝粥应该也是为了及时补充身体,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能量,使之平衡。这不禁让人感慨“君子之道费而隐,百姓日用而不知”,没想到在这碗稀粥里面,竟然还蕴藏着如此深刻的养生之道啊!从伤寒第一方桂枝汤的理法来看,从这碗稀粥蕴藏的养生之道来看,那么我们身体状况较为普通的人,每次运动后微微出汗应该是比较合适的,如果出现剧烈运动,造成大汗淋漓的状态,比如农忙双抢、马拉松长跑、足球篮球比赛、甚至爬山等出大汗后,及时补充一碗稀粥,或类似稀粥这样既含能量又含充足水分的物质,这样是不是就能更好地维护身体的平衡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