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维C学医/kilon
很多大医家都说,辨证论治是中医区别于其它医学的一大特色,也是中医临床学的灵魂。然而,现在真正严格坚守辨证论治的医家,却越来越少了。
学经方的大都知道,桂枝汤被称为伤寒第一方,不仅仅因为它是《伤寒论》中第一个出现的方子,还有因为它体现了《伤寒论》的核心法门,以及它的应用范围之广和效用之妙。然而如此神奇且又有如此美誉的桂枝汤,却没能入围后人评定的“中医十大名方”。分析其理由,竟然不是因为桂枝汤的作用不够强大,而是认为它的使用流程比较复杂,使用规范不好拿捏,禁忌容易忽略。我们用一句话总结其理由,说白了,就是桂枝汤要求辨证论治来使用,而现在很多医生觉得辨证论治比较复杂,不太好掌握。
桂枝汤是由“桂枝(三两,去皮)、芍药(三两)、甘草(二两,炙)、生姜(三两,切)、大枣(十二枚,擘)”这5味很常见的中药组成,其中像生姜、大枣、甘草等是很多家庭的厨房必备之品。《伤寒论》中第12条和第13条是这样描述桂枝汤证状的,第12条: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,热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第13条:太阳病,头痛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以上两条,我综合几位老师的讲述,个人简单通俗的理解是:感冒了,脉浮、头痛、发烧、怕冷、怕风,有汗,我们就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。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并不是一碰到感冒就用桂枝汤来治,或者认为桂枝汤就是治感冒的药。因为中医临床治病是特别讲究严谨性的,即特别强调“辨证论治”。

什么是“辨证论证”呢?举个例子来说吧,比如我感冒了,脉浮、头痛,发烧,怕冷,怕风,但是没汗,汗出不来,这个感冒证状与之前桂枝汤感冒证状仅仅是有汗和没汗的区别,但是这里不能用桂枝汤。又比如我感冒的证状是,脉浮、头痛,发烧,也有汗,但是不怕冷,反而怕热。这个感冒证状与桂枝汤感冒证状也就是发烧怕热与发烧怕冷的区别,然而这个感冒也是不能用桂枝汤的。举例中的两种感冒,与桂枝汤证的感冒,这三个感冒描述的证状都很接近,也很相似,仅仅是个别细微的差别,很容易让人忽略,甚至让人觉得不重要,不就是一个小小的感冒吗,有必要这么较真吗?但正是这细微的差别,背后却体现了完全不同的生命逻辑,在中医临床治疗时,这三个感冒,会被使用三个很不相同的方子来进行处理。这种针对不同的证状,来思辨背后不同的生命逻辑,而采取相应的方子来治疗,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辨证论治”。由此可见,中医治病其实是很严谨的,很精确的,正是因为这样,才保障了中医“效如桴鼓、覆杯而愈”的疗效,也正是因为这样,“辨证论治”才被喻为中医临床治病的灵魂所在。
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用某药来治某某病,这其实是不符合中医治病严谨性和精确性的。用某药治某病,我们一般把它称为“辨病论治”,它与“辨证论治”的区别,其实就是把某几个证状合在一起,给取了一个病名,包装了一下。比如把上述证状集合取一个病名叫感冒,或更细化一点叫风寒感冒等。这种方式看似简化了,把桂枝汤这个药,直接与风寒感冒这个病建立了直接对应关系,即用某药治某病,但久而久之这种“辨病论治”的模式,就会让大家忽略包装背后的东西,忽略背后证状差异的重要性。尤其是随着时间的发展,被定义的病名越来越多,很多人在慢慢习惯了“辨病论治”这种简单对应的方法,渐渐忘记了这个病名背后相对应的关健证状,忘记辨证的核心是去思辨这个证状背后的生命逻辑。
由于“辨病论治”逐步取代了“辨证论治”,中医临床治病的灵魂,也就这样慢慢被很多人弄丢了。没有了灵魂的中医,其治病的疗效自然就可想而知了。